2022存档:困惑们嘭地一声炸开了
那些无法接住的情绪与表达 https://marmaladeinlife.blogspot.com/2022/12/blog-post_18.html 这是11月和12月的记录。现在再来看,已经完全不会感到难过了。 事实上,是从这件事情里,我开始思考工作内容的安排机制、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,以及前几天跟机构伙伴提出的“项目连贯性”、“学生的用户旅程”等问题。 落到具体的人身上,我希望W能够更方便地找到我们,不论是通过某个项目,还是单纯来玩,都可以。这样TA或许可以感受到更多的连续性,TA不用被固定在某个项目里,被安排给某个社工去接触。TA或许可以一直一直跟自己喜欢的社工保持联系。 关于W,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,其实也是TA在剧本里的那段台词:“有些人关注我或帮助我,是否因为自己的职校生身份。我开始有了新的讨厌,讨厌自己受到关心是因为职校生身份,我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本身就值得被关心,我对自己的职校生身份产生了厌恶。” 不论是第几次听这些话,我都会感到内心在小小震动。对自己的职校生身份产生厌恶,这是很多同学身上都会出现的情况,但W不同,TA是从无到有。是什么让TA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呢?和前面说到的“不持续”有关吗?和我们反复提及的“身份”、“标签”有关吗?和其它同学表述的“自我厌恶”与“身份自卑”有关吗? 我有点不知道怎么接住这些表达。后来跟协作者Z聊,TA说与W沟通了——但这个结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开。那几周,W参与戏剧小组的状态也不好,和以前的投入度无法相提并论。后来TA去了亲戚家,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,换了个环境,似乎状态更好了。但那些问题以后可能还会涌现的吧。我们以后应该在这个话题上,多和TA交流吗?或者不直接切入,而是多做一些陪伴呢? 但我又觉得,没有那么悲观,这可能是一个过程。如果说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身份,现在有了变化,尽管过程中有许多不好的情绪,但也是“看见”的发生。是否看见了以后,才能更多去讨论,去正视,去理解或者超越呢?但这只是理想状态,事情也有可能会向另外的方向发展。更重要的是如何接住。下学期请大家多邀请TA来玩吧! 为什么关心我呢 “你们是因为我这个人而关心我,还是因为我作为职校生的身份?” 这个问题像一把利剑。我以为自己很清楚,但并非如此。是啊,是因为什么呢?这样的失焦是常态吗? 回到教育体系之内,并不能解决我的...